2009年6月,胡娟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理學博士學位。1年以後,被學校評聘為教授。2013年,成為博士生導師。胡娟快速的升遷速度與不甚詳細的履歷,在她被免職的消息傳出之後,便成為人們質疑的焦點。(12月4日《法制日報》)
  既然要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當然不必拘泥於“年齡”。事實上,有道是“三歲看老”,一個人是否有才,是否能幹,其實不必等到一把年紀了才去追認。既然年輕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必要本錢,那麼,及早的發現“千里馬”,及早讓年輕人才能夠脫穎而出,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知人善用。事實上,對於當下國內的用人體制,論資排輩這個老毛病才是最棘手也最致命的。如此看來,“39歲的副院長”,倒是因其難能,而更顯可貴。僅僅因為年紀輕輕便升到了高職位,便隨便懷疑,妄自揣測,倒是多少有些墨守陳規,甚至有嫉賢妒能之嫌。
  不可否認,在大多數人印象中,知名高校的學院院長,通常都是由該領域的知名學者來擔綱,而要想在一個學科獲得建樹和認同,的確很難年紀輕輕便功成名就。於是,一位“39歲的女院長”,的確顯得過於出類拔萃。既然“木秀於林,風必摧之”,遭來質疑並引發爭議,也並不意外。不過,院長的位子是否必須是中老年人的專利,又是否非得是年輕人的禁區,的確本就值得商榷。某種程度上,用年輕人的衝勁與活力來打破用人論資排輩固有的沉痾,也才有望形成鯰魚效應,更何況,院長本身其實是個行政職位,是不是一定要學貫中西,學富五車才能“學而優則仕”,倒是值得商榷。看來,僅僅因為人家39歲便當上副院長,便充滿懷疑與猜忌,的確不乏傲慢與偏見。
  不過,對於唯一一名1970年以後出生的院長,固然不必過度糾結於年齡。但是,既然作為院長人選,當然不能毫無門檻,個人履歷更需經得起推敲才是。然而,“火箭院長”的升遷速度與其不甚詳細的履歷,的確構成了強烈的反差。這恐怕並不能全用為人低調來解釋。畢竟,任職履歷的公示,本該是通過其履歷來證明有勝任院長職務的資歷與能力,這個時候,不甚詳細的履歷,自然難免惹人遐想。而這也連帶出對其學術履歷的質疑,同校教授更是指出,這位新晉院長當教授前為了實現教學工作量的“0”突破,只給研究生開設了一學期的“大學生思想道德”的講座課。連教授的頭銜的得來都不乏瑕疵,何以能“火箭”升至院長,人們的猜忌也就並不多餘。
  基於此,即便39歲當選大學副院長並無任何蹊蹺,也無暗箱操作,但卻仍需經得起民眾的挑剔。儘管乍一看來,民意的確有些難伺候,領導年紀大了嫌人家沒活力,如今人家“年輕化”了還是遭來不滿。不過,公眾質疑的真正對象其實並非對人才的破格提拔,而是確定院長人選的過程中是否符合了公平、公正的程序,又有無權力的插足與干預。以39歲的副院長為例,即便不必對其學術能力,過往履歷抱有太多成見,以這樣的年紀升任院長,稱之為“火箭”提升,顯然並未誇張。但是,當事人究竟有怎樣靚麗的履歷,以致可以平步青雲,少年得志,“火箭”升任院長又是否經過了公平公開的競爭與角足?“火箭”提拔要想服眾,顯然更需給出足夠充分與合理的解釋。
  一言以蔽之,院長其實不怕“年紀輕”,39歲副院長,公眾當然可以“不以年齡論英雄”,但“火箭”院長究竟以何論英雄,卻仍需要擺在明處。
  文/武潔  (原標題:“火箭院長”為何難以服眾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ryphrwx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